李祖蔚(1898—1966),男, 福建蒲田人。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旋入千叶医科大学继续学医,毕业后留校研究室当研究生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也是在千叶医大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回国后历任上海东南医学院外科教授、教务长、副院长。民国23年(1934年)受聘广西省政府,协助筹备广西省立医学院,同年9月,受广西省政府委派,兼任附属医院院长职务,同年12月18日,辞去附属医院院长职务。民国30年(1941年)6月至民国32年(1943年)7月,任广西省立医学院院长,后赴台湾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受聘为上海东南医院(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1947年2月任东南医学院副院长。1949年上海解放后,主动响应内迁号召,帮助学院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9月,调任上海市卫生局工作。李祖蔚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专长消化系统外科手术,发表论文30余篇,著译《关于膵脏缝合之实验研究》、《早期妊娠人工流产吸引法》、《节育环的临床观察》、《介绍生物原刺激素和组织疗法》、《麻疹弱毒活疫苗的研究》、《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血清诸酶的变动》等不少医学书籍,在学术界很有名望。
求学日本
民国8年(1919年)进入日本千叶大学,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旋入千叶医科大学继续学医,毕业后留校研究室当研究生4年。在日本千叶医大,李祖蔚是跟随濑尾教授学外科的中国留学生,同时也是在日本千叶医大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他曾告诫过来千叶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千万不要进濑尾外科,差不多的人事受不了的。濑尾外科的医师们,每天清晨六时上班,晚上还要搞到十一时许才能回家休息,午餐往往要捱到下午三时许,晚餐更没有一定给的时间。(引自病理三十三年66页)
离开广西医大后 ,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据叶曙在《闲话台大四十年》(黄山书社,2008年版)回忆到:“1946年来台后不久,李祖蔚先生和汪厥明先生、王益滔先生、刘伯文先生、严智钟先生、洪式闾先生、李赋京先生、方怀时先生先后分别抵台。其中不通日文的为洪式闾、李赋京及方怀时先生,余皆日本官立大学毕业生,精通日文日语。洪、李二位皆是留德的寄生虫专家教授,供职各著名大学或医学院。李祖蔚先生为千叶医大医学博士,外科濑尾教授高足,返国后任教广西大学医学院教授。我进千叶时,他已获得博士学位,仍在外科供职,不久即返国任教。”
协助筹备广西医学院
民国23年(1934年)李受聘广西省政府,协助原北平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学博士戈绍龙,筹备成立广西省立医学院。成立初期本科学制六年,借南宁凌铁村广西军医院新院为院址。同年9月,受广西省政府委派,李任广西省立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职务,设外科病床10张,由李和孟宪荩主持,开展清创缝合,腹股沟疝修补,痔切,阑尾切除,胃肠穿孔修补等手术。10月,医学院第一届考取新生揭晓,计取录本科生30名,学制六年;助产班28名,修业三年,实习一年;护士班19名修业二年,实习二年。12月18日,李辞去附属医院院长职务。
民国24年(1935年),李在桂林医学院前身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时,曾提出“弘德善医”的校训。“弘德”亦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善医”指精益求精,善于行医。民国30年(1941年)6月3日,李被广西省政府任命为广西省立医学院院长,期间曾亲自创作医学院校歌,在一代代学子中流传,透过遥远的时空,传遍校园、医院,成为一支难忘之歌,不老之歌。民国31年(1942年)12月21日,李在广西省府总理纪念周上作题为《医学院一年来工作概况及苦楝树皮提制驱虫剂之发明代山道年》的报告。民国32年(1943年)6月21日,李在广西省府总理纪念周上报告学院半年来的工作概况。7月22日,根据广西省府秘人字第1746号代电,医学院院长李祖蔚辞职照准,遗职派叶培代理。8月3日,卸任院长李祖蔚移交学院印戳等给新任院长叶培,其他物品也造册移交。
从创建东南到内迁安徽
1926年东南医学院创建之始,在留日千叶医科大学的郭琦元、汤蠡舟倡导下,得到了李和陈卓人、赵师震、张锡祺、杨述祖等的先后赞助兴办。李先后担任东南医学院外科教授、教务长、副院长。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外科教室,在李和汤蠡舟两位的热心指导下,业务日发见达,患者亦见增多,研究者人数倍增。由两位教授发起每月举行抄读会一次,藉以促进各研究员学术上之交换进步。
作为教务长,李在第七届毕业生毕业式上的送别词中曾这样鼓励同学们:“上海是人家最易误会为医师过多的地方。可是在事实上,正式的医生是很少的。畸形的江湖术士是很多的。什么叫做正式的医生呢?简单的说,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学完的医生就是了。有临床的经验没有基础学识的人,都不可以叫做正式医生。……各位是正式的医生,不要忘记了民众;当然民众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使命,你们的任务都是很伟大很重要的。希望你们要抱定目标,努力去做。”他给同学们说了四句临别赠言:“1、初当医生的人,疑问是很多的。但诸君要明了学问的进步,都是由疑问而来的。诸君要把一个一个的疑问,尽力量去解决它。倘不这样去做,,你们学力不但不能进步,可以一步退一步的;2、你们几做医生,不要梦想药到病除,起死回生。起初一二年,只要规规矩矩,求不失败,就是大成功;3、医生对病人的生命是很有关系的。时时要小心,又要确实。药量记不清楚的处方不要开,过于危险性的药品不要用。未经亲眼诊察检查的病人,不要随便下诊断或写诊断书;4、人家骂你们的话,是可以当做你们的刺激剂,你们应该欢迎的。人家敷衍你们的话,是你们的麻醉剂,你们是应该当心的……”(原载《东南医刊》第三期第四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东南医学院真如校舍与东南医院(东南附属医院)均毁于日军炮火之下,学校和医院被迫搬到法租界萨坡赛路(后改为淡水路)299号,医院仅有少数病床,规模小,设备简单,附设门诊部,医院难以承担学生实习。1943年,抗战胜利后,学校搬到制造局路新年校舍,萨坡赛路的校舍全部改为东南医院,李担任院长,有40—50张床位,职工51人。医院经历周折,苦力支撑,各科齐全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医疗制度健全,一般不承担学生实习,仅供学生实习眼科。
1949年上海解放后,李主动响应内迁号召,帮助学院内迁安徽怀远。同年11月底,李作为副院长与附院内科主任谢炘,以及学生代表与皖北区党委讨论协商学院内迁的具体事宜。1949年12月28日,内迁怀远。内迁后,学院的办学任务进一步明确,培养医学专门人员,协助政府训练医务人员;组织研究机构,研究地方疾病,协助政府培养师资,提高医疗水平;协助政府推行公共卫生;筹设制造机构,制造疫苗血清及其他医药用品。此时,学校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以及皖北行署领导。设有本部、附属医院、附属医院蚌埠分院、附设护士学校、附设中级医士学校等教学、医疗机构。此时仍由院长张锡祺,副院长李祖蔚整体负责。1951年2月,为加强对学院的党政领导,皖北区党委委派李广涛任学院第二副院长。学院成立院务委员会,李任副主任委员。1951年初,东南医学院先后委派李祖蔚、赵韵闻、李广涛等就上海市卫生局接收、租用东南医学院原院舍和院长张锡祺捐献位于上海的两所光华眼科医院,以及请求拨专款帮助学员发展后期教学等事宜,面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1951年起,根据华东局教育部、卫生部的要求,学院开始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同年3月,李出席了华东医学专业会议,回来后,教学进行了大改革,比如课改计划分年级制定,班主任制等。1951年起,学院开始对科学研究计划和课题,逐年作出安排。当年共开展九项。其中,李主持召开了“如何普遍预防甲状腺肿”的研究。1951年4月1日起,学院抗美援朝工委会,利用春假期间,在蚌埠合肥两地,旅行演出九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四幕五景话剧。同时以话剧为基础,组成“合肥访问团”,由李率领,向皖北党政军领导机关献旗致敬。
1952年,李调至上海卫生局工作,先后译著《除草剂五氯苯酚在卫生学上的研究第二篇五氯苯酚微量分析法的探讨》、《脊髓灰质炎病毒研究的进展》、《节育环的临床观察》、《早期妊娠人工流产吸引法》、《输卵管结扎后结扎部位的组织图象》等医学论文和著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执笔人 王陶 张蔚)